善者永余 ——记齐鲁八达董事长蔡永余

转载自人民网:在国内商界人们对蔡永余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0多年前,适逢而立之年的蔡永余脱去戎装,从南海之滨福建厦门只身来到了泰山脚下的名泉之都济南。从此,他便在齐鲁大地上奔波、创业;从此,他便在事业成功之后向无数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失学儿童和难以维系生计的残疾人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播撒爱的雨露…… 立本创业
在多数人眼中,商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行善者则注重无私奉献,两者很难统一。但蔡永余却把这两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实践着。
“商道即人道,人道乃责任。”这是蔡永余诚信经商和发展事业的根本。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和他善良的天性、睿智的头脑,又加之部队给予他的钢铁般意志,蔡永余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元化发展。
1999年,他注册资金1200万元创立了“山东善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相应创办了《善者》杂志和《善者》网站,其宗旨是立足国学孝文化,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仁孝博爱的公益精神,歌颂无私奉献的公益行为,倡导仁慈普善和济世助人,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00年,他又投资1000万元创办了“山东齐鲁八达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之后,便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2004年10月,蔡永余和他的齐鲁八达公司受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委托,无偿提供软硬件组建公益性短信、语音助残平台,保障了“爱心在指间传递”助残公益活动在全省的顺利开展。截止2006年底,他用于助残累计捐助资金达210.55万元,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经过十几年的商海沉浮博弈,蔡永余为了打造济世助人的“航空母舰”,他不吝血本组建了“齐鲁八达公司”。下设“山东齐鲁八达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善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银龄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山东八达经贸有限公司”、“山东千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善者》编辑部、善文化研究网、善者爱心书画网等运营单位。拥有员工136人,其中博士4人,研究生26人,本科75人,公司经营范围涉及通信、信息、科技、金融、文化、教育、制造、建筑等行业。
生命原色
“以善为乐,历劫不磨,大爱为美,上善若水。”这是蔡永余做人的宗旨。
蔡永余是由外婆带大的,老人家纯朴善良的本性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他,从记事起外婆就时常叮咛他:“要与人为善,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儿。”外婆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在他心灵深处扎下了善良的根。
在上小学一年级时,班里有位同学因交不起10元学费要辍学,年仅七岁的蔡永余就拿出外婆给的“压岁钱”为同学交学费。
还是在他来济南成立公司不久一天,有两位残疾人相伴找上门求助,蔡永余二话没说,当即掏出5000元钱,让他们用这笔钱回家做生意。
2001年的夏天,蔡永余在济南时报上看到一篇题为《炎炎八月:独木桥前骄子泪》文章,反映济南考生马闯虽成绩优秀却因家贫上不起大学的消息。读完文章后,蔡永余仿佛看到了莘莘学子马闯那双求知的双眼,犹如一团火在炙烤着他的心,隐隐作痛。他毫不犹豫地抄起电话向报社说明了资助马闯修完大学学业的意愿。于是,马闯在还没有拿到大学通知书之前,就成了齐鲁八达公司月薪600元的“名誉员工”。
像马闯这样的“名誉员工”在蔡永余的公司里还有七八位。如山东省商河县的残疾教师李玉亭,公司里的许多员工都知道财务工资表上有这样一名“同事”,却从未谋面。原来这也是蔡永余从媒体上得知李玉亭甘愿当一名“志愿教师”的事迹后,立即把他聘为自己公司的“名誉员工”,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以资助小李在“志愿教师”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蔡永余随着自己十几年来无数次的无私救助活动,感慨颇多:自己的一次援助,有时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他的感召下,蔡永余的公司公司又多了一个“特殊账本”:爱心助残基金。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公司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自觉地拿出几十元不等的工资交给财务,由公司专门负责基金的人员代表公司资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截至现在,该公司员工已捐款累计达50万元。
“在感恩中学会做人。”生命的精彩源于充实的信仰,蔡永余在爱的传递中会引领企业走向壮大,将慈善的雨露洒向千万个善者的心田。我们相信,他会和更多的人一起“善者善行”,构筑起中华民族“慈爱之魂”的心灵长城。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蔡永余却说:“生命也是一种真诚,诚挚的善行能书写人类文明,这就是生命的原色。”
大爱无疆
走过八十年代的人是否还记得,1980年,改革春潮初起,从文革走出来的青年陷入迷惘、困顿、消沉。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中国青年》杂志第五期上以“潘晓”为名发表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由此在全国青年中引发了关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在事隔30年的今天,蔡永余用“善者善行”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诠释了她的发问……。
“我最骄傲的是自己曾经是个军人,部队生活让我懂得了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在蔡永余人生道路的轨迹中,他时常告诫自己,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就是彰显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标尺,回报社会就是谱写人生最美丽的乐章。
“你,大口大口地吐着烟。遥想当年,是你帮我把羽翼丰满,是你把我送进火车站。在汽笛鸣响的瞬间,相对无言。你知道,我会飞得很远、很远……”这是蔡永余写给老父亲的一首诗。当提及老年人问题,他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蔡永余说:“银发浪潮”已经到来,“未富先老”的问题在我国更是凸现,空巢家庭已超过30%,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单纯的慈善捐助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蔡永余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居家养老为主,机构供养为辅”将是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的既定发展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居家养老”的水平,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呢?经过反复酝酿,他决定组建专业团队对老年群体进行一次需求调研。历经两年的时间,他们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老年群体的需求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蔡永余决定先从老年人比较重视的亲情沟通工具开始入手,研发老年人生活需求产品。
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蔡永余参与慈善事业的范围越来越广泛。2008年,他得知省老龄办正在推广“银龄安康工程”,立即投入20万元购买了2万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赠送给生活拮据的老年人。并联合省老龄办和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启动“银龄通信工程”,专门开发适合老年用的手机。在启动仪式上,蔡永余当场捐赠180万元。
蔡永余的公司公司不仅内部形成了慈善文化氛围,只要有机会他还向外延伸,不失时机地充当劝募者。
2006年,蔡永余了解到全省有听障的人达100多万。当得知总部设在上海的丹麦瑞声达公司生产的助听器比较先进,他放下公司的业务就跑到了上海劝募。为满足该企业提出的捐助须“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蔡永余投入40万元研发了“电子档案网上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就能查询救助物品去向的详细信息,打消了丹麦公司的顾虑,促使他们3年捐助了3000多台助听器,价值660万元。
蔡永余的善行善举得到了社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被评为“济南市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记三等功;被评为“200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2006年被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授予“爱心助残企业家”称号;2007年被评为“来济投资创业十佳优秀青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济南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7年5月,被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聘为名誉副理事长。
虎年伊始,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张乃喜老先生看到蔡永余的事迹后,有感而发,挥毫泼墨,写下了藏头诗《善者赞》:“积云浩荡缀天涯,德望声威誉迩遐。行好不图尘世利,善心赢取众人夸。者番茹苦功无量,蔡氏芳名诚可嘉。永久牵挂庶民事,余年岁月溢风华。”
蔡永余善者善行的儒商大爱已惠及千家万户,爱的暖流将汇集成喷涌的甘泉广洒人间。(作者:杨金声 责编:解放)
国际金融报 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0-04/20/content_495406.htm
|